真爱到老

真爱到老

当前位置: 网站主页 > 首姓古村 >

首姓传奇

时间:2018-08-22 21:36来源:郴州网 作者:刘专可 点击:
首姓传奇 一、前述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。研究表明,远古时期,氏与姓是分别表述的,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态。氏要早于姓而产生。氏,形成于母系社会,是以母系亲属为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首姓传奇
一、前述
   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。研究表明,远古时期,氏与姓是分别表述的,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态。氏要早于姓而产生。氏,形成于母系社会,是以母系亲属为纽带形成的族群、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称号,其特征是族群、部落和部落联盟名称的统一性、固定性及连续性,而个体名称则表现为偶然性、随意性及独特性。而姓的产生,标志着父系社会的形成和母系社会的瓦解,是以父系宗亲为核心组成的家族和家族集团的称号,其特征是族群姓氏和个体姓氏的一致性和传承性相统一。一般来说,氏,只表示族群、部落或部落联盟,不表示个人;姓,则兼而有之,既是表示血脉亲缘关系的家族符号,又是个人身份的标记。姓的普遍使用,是人类自身成熟发展的产物,也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。人类由氏向姓的转换,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。氏的启用始于何时,已难以考究,但肯定是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。笔者以为,它不会早于传说中的燧人氏,也不会晚于伏羲氏。而姓的使用,当在农耕文明崛起之时,即神农氏时期,迄今一万年左右。我国大约在神农氏的末代君主炎帝和轩辕氏黄帝逐鹿中原时,已经基本完成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,如黄帝姬姓,炎帝姜姓。当此之时,氏的社会功能已逐渐被姓所取代,姓氏二字的内涵趋于统一。因此,我国的姓氏文化,在五千年前就已经高度发达起来了。
二、缘起
 
    癸巳年季夏,有首昭金者,贸然来访,交谈之后,得知其正为首氏源流发愁。首昭金先生是1958年生人,幼而失怙,率直憨厚,虽读书不多,却凭着一股霸蛮精神,十余年来,自费追寻首氏源流。北上湖北恩施、岳阳、长沙,西溯四川、广西、常德、永州,东涉江西吉安、萍乡,醉心收集有关首氏家族资料,所得颇丰。他将各地搜集的《首姓家谱》,辑成一摞资料交付于我,希望我能够帮助他释解疑惑。素昧平生,慕名而来,我自然诚惶诚恐。他的突然造访,又勾起我对一段陈年往事的回忆: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我参与文化部组织的收集“民间故事、诗歌、戏曲三套集成”活动,走访中,有一位爱好文史、与首家有姻亲关系的陈姓老人告诉我:首姓原本姓孟。首改孟姓,其中的故事很曲折、很精彩。当时还给了我一份资料,是《首氏族谱》中关于五代后蜀国皇帝孟知祥的弟弟孟知孝以为“其兄僭篡不义,羞以为伍,改孟姓为首姓”的记载。可惜当时我一来年轻,二来资料缺乏,回来仅将资料归档,并没有重视它。可在心里却念念不忘。这次旧事重提,加深了我对此事的关注。既感动于首昭金先生为弄清“我是谁”、“我从哪里来”这一人之本源问题而始终锲而不舍,以一己之力,不惮艰辛,奋力求真的诚挚精神,又深切感受到他背后的首姓族人的殷切期望,何况于我也是一次学习历史文化、深入社会实践的良机,岂敢再失?遂答应尽力而为之。之后,首昭金先生及其族人又多次邀我,深入其故居山寨及周边首姓、孟姓村寨进行实地调查。经过一段时间考察,直觉告诉我,首姓源流是中国历史文化、社会演绎的一座大金矿。
 
    于是,我放下手头的活计,集中时间和精力,对首姓源流进一步展开调查研究。随着资料的不断堆积和实地调查的深入,结合查阅相关历史文献,我对首姓源流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。窃以为,在中国姓氏大家庭中,首姓恐怕是一个最为特殊、最为神秘、最具故事、最具传奇色彩的姓氏。深入研究和最终弄清首氏源流,对破解我国五代至北宋初期纷繁复杂的历史之谜和姓氏文化演变,无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
 
三、破题
 
    就现有资料看来,首姓源流具有特殊性、神秘性、传奇性,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 
    其一,源流短。在宋朝以前,我国尚未发现首姓族人。北宋时期编撰、流传甚广、记载有508个姓氏的《百家姓》里,不见首姓记载。南宋著名史学家 郑樵 所撰、收录2255个姓氏的《 通志 ·氏族略》里,也没有记载首姓。甚至2010年远方出版社最新出版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任顾问、张明林先生主编、众多专家学者参与、文图并茂、洋洋12大本的《中华姓氏通史》,也无首姓的片言只语。这说明首姓是一个稀少而鲜为人瞩目,也就鲜有人去研究的姓氏。作为族群,与中国其他动辄具有数千年、承续清晰的姓氏相比,首姓一族宛若“横空出世”,族谱记载对其源流语焉不详,简约笼统,甚至讳莫如深;迁徙路线跨代断续,互不统属,显得扑朔迷离,难怪后人研究起来,犹如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”。
 
    其二,分布窄。现在的首姓家族,主要居住在湖南、四川和广西三省。就人口而言,湖南多于四川,四川多于广西。湖南的首姓主要居住在郴州、永州、常德、长沙、岳阳等相对狭小的区域。资料统计,全国首姓人口大约有三万余人,而郴州首姓人口就占了1.2万,将近40%,是首氏族群最大的聚落。郴州首姓又相对集中居住在苏仙区白露塘、许家洞、望仙镇以及资兴市州门司、彭市、清江等地,大小自然村落200余处。清光绪《郴州直隶州乡土志·卷上·氏族》称:首氏始祖辛公,元至正时由衡州东阳渡徙永丰乡大湾头。为郴望族,至今传二十五世。永州江永、江华等地有首姓3200余人,广西恭城、临桂、富川等地首氏系郴州、永州首氏的分支,约有近4000人;重庆大足、梁平,四川江油、达州、松潘等地有首姓约6000余人,其他首姓族人散居广东、湖北、江西、贵州等地。2008年,四川汶川发生“5.12”大地震,郴州首氏族人听说大竹、江油等地首氏村落灾情严重,亲情所系,立马自发组织首氏慰问团,号召族人捐钱捐物,千里迢迢赶赴灾区慰问。由于素未谋面,双方约定以家谱中的字辈排行相认。下车伊始,这边称:一元逢士裔;对方答:永启焕成章。两边的字辈排行竟然完全一致。双方一拥而上,握手拥抱,场面相当动人。临走之时,郴州慰问团有的成员见灾区族人生活特别困难,除捐献的钱物之外,还当场将自己身上穿的衣裤脱下来送给了前来送行的贫困灾民,诠释了“血浓于水”的真切含义。
 
    但据湖南长沙、岳阳、常德,江西新余、吉安等地首姓家谱记载,其源流相通,但字辈排行却与郴州、永州首姓完全不同,是否同宗,尚待考证。
 
    其三,谜团多。谜团之一,民族归属复杂。郴州首氏,同源同宗,却既有汉族,又有瑶族;永州首氏与郴州首氏同宗,亦为瑶族;广西首氏系永州首氏分支,却为壮族;而四川首氏系郴州首氏分支,却既有汉族,又有藏族。更为离奇的是,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言:“天竺四姓有首氏”;现代姓氏文化学者窦学田著《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》也如是称,言下之意,似乎首姓是从印度迁徙来的;谜团之二,族谱“不靠谱”。永州江永《首氏族谱》系元至正元年编修的,其旧序称:吾族祖籍郴县,宋末尊成公来藉永明。表明永州首氏源于郴县。但据郴州苏仙区(原郴县)金田《首氏族谱》记载:首氏始祖辛公,元至正时由衡州东阳渡徙永丰乡大湾头。如其所言,则永州首氏迁徙之时,郴州尚无首姓族群,这岂不怪哉?细查,郴州《首氏族谱》系明万历年间编修的,比永州族谱足足晚了260余年。永州《首氏族谱》编修的年代要早于郴州,年代越早,其可靠性、还原性应更大。说明郴州《首氏族谱》的源流记载存在问题;谜团之三,断代时间长。所有《首姓族谱》,都提及五代后蜀国皇帝孟知祥、孟昶父子俩为其先祖。但孟昶于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投降宋太祖,被封为秦国公,很快暴病而亡之后,在大宋300余年的漫长时间里,首氏深藏不露,蛰伏不显,瓜瓞不续,踪迹难觅,偌大一族人群仿佛悉数世间蒸发,直至宋末元初,才突然出现盛公、尊成公、辛公的相关记载,诸公从何而来,甚为蹊跷;谜团之四,姓氏源流颇具传奇色彩。郴州《首氏族谱》载:五代后唐同光二年(924)邢州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,因据蜀称制。封其弟葭萌于汉中为苴侯。葭萌心以知祥据蜀为不义,因别姓异族。念孟仲叔季,孟乃居首,因别姓为首氏。而永州《首氏族谱》载:尊成公讳子首,由进士官评事,总阅天下章奏,名位显赫,未有为斯之盛。奈天不祚宋,主忧臣辱,加有所逼,尊成公不得已于宋末元初而徙于湖南郴州,以字为氏,所由易孟而姓首也。这两段记载,都具有浓郁的故事情节,说明首氏得姓,颇为传奇;谜团之五,“孟大王之遗孤”。除家谱记载之外,在郴州首姓族人中,还盛传他们是“孟大王之遗孤”。所谓“孟大王”,系指后蜀国末代皇帝孟昶,而“遗孤”,是指北宋初年川陕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李顺。这就牵涉到北宋初年著名的王小波、李顺起义,以及李顺当时究竟是被杀害还是潜藏起来了的一段历史千古传奇。这里暂且按下,后面再谈。
 
四、解题一
 
    关于首姓这三个方面的特点。笔者认为:
 
    其源流短、分布窄问题,是历史使然。文献记载,首姓最早见诸于元代史学家马端临的《文献通考》:首姓,列入奇姓篇。清嘉道间著名学者张澍所著《姓氏五书》明确指出:首姓源于宋朝。而最早关注、研究首姓的,当属明代著名学者凌迪知。他于万历年间编撰《万姓统谱》,其中收录古今姓氏3700个。对于首姓,他写道:首见《姓苑》,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为苴侯,后以为氏。明确指出,首氏得姓,源于后蜀国孟姓一脉。即便从后蜀国第一代皇帝孟知祥于明德元年(934)登基算起,迄今也不过1080年,故其族群发展、迁徙均受到时空限制。
 
    其民族归属复杂问题,多是政府行为和少数族人自我选择所为,与首姓源流无关。至于说首姓来自“天竺”,更是天方夜谭,不足为信。但也不排除这是首氏为自我保护而对外释放的一枚烟雾弹。
 
    其真正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的,就是首姓从何而来?在有宋300余年时间里,他们隐匿何处?“孟大王之遗孤”又是怎么回事?解答出这些问题,首姓源流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 
    关于“首姓从何而来”的问题,永州江永《首氏族谱》收录了一篇盛公亲自写的“旧序”,其中有段话颇耐人寻味,现抄录如下: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余郴阳人也,去永邑数百里许。平时披览舆图,颇知大概。究竟方土人物,得之于仿佛间。今皇上御极之二年,时余在京供职。恭膺简命,振铎斯土,于是扣舟而来。过洞庭,历星沙,越衡岳,逾月抵道州河畔,将次入境,见其山川秀雅过于寻常,信乎天地清淑之钟毓,必有世家大族卜庐其间。及莅任后,葱葱郁郁满宫墙,不禁喟然叹曰:噫欤休哉!近于兹四载矣,两监邑试,而拔前茅者,辄多同姓。初未计同宗然否,因忆大父之言曰:吾族自青齐来郴,转徙他处者,所在多有。或相值忽,以路人视之可耳。余拳拳志焉而不忘。一日,有处士怀升者,仪容端雅,不事边幅,旷达人也。挟宗谱而来,请曰:宗以族得民,先人由郴阳析族聚居其邑,念有五世,顾先生殊玉,以增光宠。原授而观,噫噫之非特同姓,抑且同宗,本源履历见乎传世,行次见乎文详。盛公何许人也?家谱介绍:盛公位登进士,由户部主事出仕三楚衡阳牧,经览全州金车揽村,爱其山清水秀,遂有志于斯而筑迹焉。后尊成公宋末进士,职授评事。
 
    尊成公是盛公之嫡孙,因此,盛公是南宋时人无疑。又根据盛公自序分析,按古代18岁为一代,则尊成公在南宋末考取进士时,盛公应不小于54岁。而宁宗以后,南宋朝只承续了55年,何况南宋最后几年,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,风雨飘摇,国土沦陷,哪还有心思去开科取士?因此,盛公所谓“今皇上御极之二年”,应该是宋宁宗登基的第二年,即南宋庆元二年(1209)。盛公这篇“自序”非常珍贵,当世之人所记当时之事,可信度很高。它传递出以下几个关于首氏源流的重要信息:一、郴州是首姓的大本营。除永州首氏外,广西首氏是永州首氏的分支,其宗祠对联称:析族自郴阳,溯遥遥遐宙,举孝兴廉,代传科第;迁居来营浦,看密密连支,左昭右穆,仍共本源。四川首氏,其家谱扉页上直接书为“郴阳世族”。说明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首姓,是由郴州迁徙过去的;二、在盛公之时,永州就有了首姓族人,而且已经繁衍了五代人。也就是说,在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,郴州首氏就有族人迁往了永州。那么,郴州作为首姓的大本营,繁衍生息的时间应更早;三、盛公亲见“本源履历”,说明在当时,首氏已有记载完备的族谱。
 
    如此看来,永州《首氏族谱》称盛公、尊成公是其开基始祖,其实也很不靠谱。
 
五、解题二
 
    弄清首氏源流,从古到今,一直是首氏族人的愿望。郴州首氏在民国时期续修家谱时,曾请对家谱姓氏颇有研究的湘籍著名学者曹典球先生为之考据。
  
    曹典球(1877-1960),字籽古,号猛庵,长沙人,当代著名政治家、教育家。早年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,与毛泽东的岳父、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(字怀中)及徐特立是好友和同科秀才。参加戊戌维新运动。后任教湖南高等实业学堂,创办矿业、土木、机械、化学、铁路等工科专业。辛亥革命后,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、北京政府教育部秘书。1916年回长沙参加反袁斗争,次年任湘雅医学院董事长。1926年任湖南教育司长。1931年后任湖南省教育厅长兼湖南大学校长。1934-1935年代理湖南省政府主席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。1949年参加长沙和平起义,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、省政协常委、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。有《猛庵诗文集》行世。
 
    曹典球先生受首氏之嘱托,对首氏源流进行了一番考究,并为新修的《首氏族谱》作序。现全文抄录如下:
 
    首之为姓,郑樵《通志·氏族略》未载。王应麟《姓氏急就篇》亦缺焉。惟明凌迪知《古今万姓统谱》则列有首谦者,叙其受姓之源,云:见《姓苑》,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为苴侯,后以为氏。案:《姓苑》有二本。一为宋承天著,其书久佚。惟郑樵引用之;一为宋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著录本,不著撰者名,陈氏意为唐人所作。今亦已佚。凌氏所引,当即陈氏著录之本。然则首之受姓在唐时已有称之者矣。惟是蜀王封弟葭萌为苴侯,事在周显王时,见诸晋常璩《华阳国志》。今郴州首氏谱源误以为葭萌为五代孟知祥之弟,且谓“葭萌心以知祥据蜀为不义”,因别姓为首氏,则诚有令人大惑不解者。窃当以鄙意臆断之。或者首氏本苴侯之裔,五代时有孟氏,因避蜀难而易姓为首者,后之子孙知其始迁之祖,原出于蜀,见《姓苑》所载,遂传。会葭萌为知祥弟,亦未可知。且别子为祖之义,吾国宗法所最崇者也。郴州首氏生长播迁之中,处艰危之会,数典不忘祖,当时必有先人口说,流传勿替,以昭示其孙曾者。不然,湘之于蜀,迢趋数千里,使其先非蜀人,又何庸造此臆说?明非土著,又孟知祥割据一方,并无勋门郡望可资攀附,使其先果无易姓避难之事,实又何必故为援引,以列诸家乘之中?是孟易姓为首一事,误以葭萌为知祥之弟又为一事。口传之说,盖犹是箕子明夷之志,无足怪也。况闻四川亦有首姓,宗支颇繁,然则湘中之首为孟氏易姓之后,而四川之首则为苴侯之后,或不大谬。余友胡君适之,尝善搜藏诸姓家谱,以作史料。余颇与同嗜。异日或觅得四川首姓家谱,与郴州首姓谱源互相对照,以释此不解之惑,则更为厚幸。余昔侍先君德斋公,承铎郴州十有三年,于首氏闻人过从甚密。逾三十四载,始获重游兹土,晤首君逊三,方从其(太)尊人仪九先生督修谱牒,嘱以一言为赠,既重首氏秉持旧德,独闷幽光;又敬其于万方多难之时,益隆此敦本明伦之举,诚足以风示末俗,为我邦族光乃。不顾谫陋,略举所知,述其大凡于辨证传闻之辞。或有一当,将来首氏日益光大,于其湘蜀迁宗,渊源本来,再详加搜实,以昭悯慎,则予日望之矣。是为序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湖南省政府委员 兼教育厅厅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现任行政院参议 长沙曹典球拜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年一月一日
 
    曹典球不愧为著名学者,他将葭萌事迹考证出来,以说明首氏源流与葭萌无关。但他同时表示:首改孟姓,或许有之。值得注意的是,文中提到了当时文坛巨匠胡适之。他们是否一起探讨过首氏源流呢?这是极有可能的。若此,首氏源流得到当时国内一流学者的关注,其幸莫大焉,也说明首氏源流的确值得探究。只可惜受制于种种客观因素,他们无法深入下去,也就无法破解首氏源流之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六、解题三
 
    首改孟姓,究竟谁是始作俑者?首昭金先生提供的资料里,多种版本《首氏族谱》,其中都提到“葭萌”其人。炎陵孟姓族谱里收录了的半截《南川公自述》。稍作浏览,我觉得,它很可能就是破解首氏源流之谜的关键。
 
    癸巳年岁末,我与湖南省博物馆姓氏源流调查小组余斌霞老师一行3人、首昭金及其族人一行8人,专程赶赴炎陵保定孟家,查看他们的家谱,重点将“南川公自述”一文完整收录。现抄录如下:
 
    余系出兖州邹邑,仕籍山西晋阳。唐僖宗赐进士第,授校尉。至后唐庄宗时,奉征灭蜀,封夔庆诸路节度使。兄祥封蜀王,余官大司马、大将军。讵兄杀监军李严,据蜀称帝,僭号明德。后唐长兴元年,进余南川公爵。纪元三十有九,兄毙。侄昶嗣,奢淫无度。知不能承家继统,遂弃官挈眷,依荆南秦王高季兴。亦无赖之辈,拦截江湖,劫夺客商。弃而上游之楚,依周行逢。转荐楚王马殷部下,与谭进颇同专都宫阃。颇封左殿大将军,余不果所就。及殷毙,其三子希范嗣。铸之铜柱,铭祖汉伏波平南功德,役民溪州,刻沉香八龙,自居中为一龙,名九龙殿。疏贤拒谏,斩弟希广。适进颇家书至,报母病父丧,乞假归。王不许。遂脱冕而去。余子如虎婚联姻娅,嘱孙世琦世珍送行。有司诉颇擅离军局。王怒,亲率重兵追讨。余闻,飞骑并日,至康乐,语颇曰:“王师至,不预为备乎?”对曰:“为臣不忠,就戮为孝。”手啮血书,自陈无叛意,而刎。王追至云阳,闻而泣曰:“丧我一股肱,予实不智”。班师回朝。予即嘱孙等暂留云阳。王至城,被朗州二王兄希萼杀王于浔阳门外。群臣策立希崇。讵萼攻城甚急。崇畏势而投唐。城中鼎沸。次男如虎乘机挈眷逃至湘潭。不幸露宿病亡,葬东雾山。余至朱亭,闻国大变,即返骑退隐云阳。后周广顺元年,南唐边镐取湘潭。萼已建治高垅,为马王城,被臣下徐威等执囚降唐。唐命刘言镇楚。镐弃城遁后唐。长兴元年,节度使刘言被监军王进逵灭之。进逵又为周行逢部下指挥潘叔嗣所杀,楚南始平。宋乾德四年(966),旨遣王全斌大军并蜀,知侄昶已奉丧请降。故嘱予若孙散处云阳、安仁。是年,周行逢卒。子保权嗣。衡州刺史张文表叛袭据潭州。保权投宋请救。宋遣慕容钊假道江陵,荆南高季冲纳款。旋获衡郡张文表,兼缉余父子。得潭州节度使周保权帐下指挥潘公叔嗣星夜预闻,潜行匿迹,以待时清。潦叙行实,手书示后,愿绍闻从前衣德,毋鄙余之颠踬尔。
 
    除这篇“南川公自述”外,其家谱中还意外惊喜地发现了南川公的一首诗,题为《弃蜀入楚临行题壁》,显然是南川公离开四川时所作。诗文如下:
 
    伯阳适西戎,孔子欲居阁。素有图南意,翱翔万里搏。古人远机兆,策马游边关。恣尔坠先业,吁予弃伪官。潜图密已构,成此祸福端。跋扈跳梁去,海天一何宽!守株唯待兔,巢破卵难完。不历仕途险,哪知蜀道难?上负托孤重,痛惜摧心肝!二子若遗弃,举圭日回环。松柏隆冬悴,然后知岁寒。濡墨五情塞,挥毫涕泉潸!
  
    说实话,这篇自序和诗,直看得我脊背发凉。它不但反映了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数十年的血雨腥风,也将“首改孟姓”的真实缘由全盘托出,告诉了后人。
 
    “南川公自述”及其诗,给我们提供了三条极其重要的信息:一、南川公系后蜀国皇帝孟知祥之弟孟知孝,也即《首氏族谱》里记载的所谓“葭萌”。“葭萌”是首氏后人为躲避朝廷追杀,假借战国故事,故意掩人耳目而释放的又一枚烟幕弹;只不过悠悠岁月、沧海桑田,一段原本清晰明了的家族历史,随着当事人、核心知情人的不断离去,加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,不断地衰减、变化,以致后人记忆与历史事实渐行渐远,真相难觅;二、首改孟姓,最早始于南川公及其孙子世琦、世珍;时间是北宋太祖乾德四年(966);原因也并非“葭萌视其兄僭篡不义”,而是因为受到宋太祖全国通缉,不得不作出隐姓埋名这一痛苦决定。而且,南川公念念不忘“以待时清”,即“愿绍闻从前衣德”。可惜北宋167年悠久岁月,早把南川公的耿耿意愿消磨殆尽。他恐怕已预见到这一结局,所以在有生之年亲自写下序言,以“手书示后”,希冀后人谨记,“毋鄙余之颠踬尔”。若不改姓,何来“颠踬”?其无奈之苦衷尽在不言中。三、南川公离开后蜀国和改姓之举措,应该是孟知祥、孟知孝兄弟俩起事前,为防不测,事先预作的安排。这从南川公“古人远机兆”、“潜图密已构”等诗句中可以看出。
 
    若果如此,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大智慧。孟知祥、孟知孝兄弟俩实在是聪明绝顶。而南川公更是性格刚毅、秉持大义、饱读诗书之人。正是由于他在万分危急时刻,果断作出了“孟改首姓”的正确决策,一家人才得以“瞒天过海”,成功地躲避了大宋王朝的严密追捕,化解了整个家族的“灭顶之灾”。此外,“孟改首姓”,还体现了南川公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。孟仲叔季,兄弟排行之中,孟乃首也。显然,南川公希望其后人“由首及孟”,牢记自己的孟姓本源。而且,也正是提前设了局,才会演绎出后来“孟大王之遗孤”这场令人拍案叫绝、唏嘘不已的精彩大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七、释疑一
 
    “孟大王之遗孤”,这个在首氏族人中盛传、令人匪夷所思、却又真实可信的千古历史之谜,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请听我娓娓道来:
 
    继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)降服孟昶、下令全国搜捕孟知孝之后,仅过了28年,即宋太宗淳化四年(993),原后蜀国爆发了大规模造反运动,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小波、李顺农民起义。关于这次起义的背景、时间、过程、意义,史书已经备载,无需赘叙。只有李顺其人,与首氏族人扯上了不解的渊源关系。
 
    首氏族人称:孟昶降宋之际,将一怀孕三个月的李姓妃子许配给一名孟姓军士,放逐宫外。该李姓妃子产下一男婴,
 
    就是李顺。28年后,李顺长大成人,怀着国恨家仇,跟随王小波起义。王小波牺牲后,被推为首领,翌年率部攻下成都,建立大蜀国,称帝,宣布恢复孟姓,建元“应运”,铸“应运通宝”。宋太宗闻讯大惊,即派招讨使王继恩率诸路大军残酷围剿。李顺应对失策,起义不久归于失败。王继恩攻下成都,向宋太宗报捷邀功,称“斩获众多”,而对李顺的下落却支吾不清。其时,李顺已于乱军之中化装潜逃。以“打泷船卦”为掩护,辗转来到郴县首家洞,投奔堂兄弟。并改姓首,建立首家寨,在此隐居起来了。40年过去,到了宋仁宗景祐年间(1034-1038),李顺出游广州,被人告发,不幸为巡检使臣陈文琏捕获,严鞫验明,囚赴京阙伏斩。但李顺任凭严刑拷打,丝毫不肯吐露自己的藏身之地,也就使得官军无法加害他的家人。所谓“打泷船卦”,是指南方山高坡陡,河流顺势而下,水流湍急之处,谓之“泷”;能过“泷”的小舟,谓之“泷船”。过去,凡泷船启航,都要请人择时打卦,以保平安。这就催生了一批专靠此游走江湖、养家谋生之人。此类人等,官府自然很难监管得到。而从李顺千里奔亲逃命来看,他应该早就知道其堂兄改姓隐居这一情况。说明在孟氏家族内部,其信息渠道还是畅通的。   
 
    李顺之生死,是北宋时期轰动一时的悬案。《宋史》载:王继恩“复成都,获贼李顺,磔李顺党八人于凤翔市”。刘锡《至道圣德颂》则称:“李顺力屈势穷,藏于群寇,乱兵所害,横尸莫知,既免载于槛车,亦幸逃于枭首。”当时就有朝臣张舜卿奏言:“臣闻顺已遁去,诸将所获,非也”。怀疑王继恩虚报军功。但张舜卿的举报,遭到太宗怒斥:“平贼才数日,汝何以知之?徒欲害人功尔”。下令将张舜卿斩首,以封锁消息。面对太宗的高压,满朝文武不敢再提李顺这一话题。但“李顺没有死”的说法,却不胫而走,几乎尽人皆知。而朝廷也暗地里加紧了对李顺行踪的侦缉。20 年后,即宋真宗天禧元年(1017 年),有人称在岭南捕获了“蜀盗”李顺,但押送京师审讯后证实,此人并非李顺,而是广州平民李延志。审官初欲诛之于市,且打算广为宣传,组织百官庆贺。受到御史吕夷简反对:“是可欺朝廷乎?卒以实奏,由是忤大臣意”。于是只得将其偷偷杀之狱中。又过去20年,年近8旬的李顺终究没有逃脱大宋王朝的法网。说明朝廷对李顺的追捕一直没有松懈。
 
    李顺之生死,当时还引起了两位大名鼎鼎的学者关注。一位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;一位是南宋大诗人陆游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载:蜀中剧贼李顺,陷剑南两川,关右震动。朝廷以为忧。后王师破贼,枭李顺,收复两川,书功行赏,子无间言。至景祐中,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,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,乃真李顺也,年已七十余。推验明白,囚赴阙,覆按皆实。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,不欲暴其事。但斩顺,赏文琏二官,仍阁门祗侯。文琏,泉州人,康定中老归泉州,余尚识之。文琏家有《李顺案款》,本末甚详。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,始王小博反于蜀中,不能抚其徒众,乃推顺为主。顺初起,悉召乡里富人大姓,令具其家所有财粟,据其生齿足用之外,一切调发,大赈贫乏;录用材能,存抚良善;号令严明,所至一无所犯。时两蜀大饥,旬日之间,归之者数万人,所向州县,开门延纳,传檄所至,无复完垒。及败,人尚怀之。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。沈括是北宋时期大科学家,治学严谨,他所记载的李顺被杀一事,即在当朝,且距时最近,又是亲见,当无虚讹。而陆游则对李顺当年是如何设法成功逃脱一事备感兴趣。他曾遍游巴蜀,广泛收集民间故事,而得李顺传说最多。他所撰《老学庵笔记》载:“及王师薄城,城且破矣,顺忽饭城中僧数千人以祈福,又度其童子亦数千人,皆就府治削发,衣僧衣。晡后,分东西两门出;出尽,顺亦不知所在。盖自髡而遁矣。明日,王师入城,捕得一髯士,状颇类顺,遂诛之,而实非也”;“蜀人又谓顺逃至荆渚,入一僧寺,有僧熟视曰:汝有异相,当为百日偏霸之主。何自在此?汝宜急去;今年不死,尚有数十年寿。”将李顺逃出的过程描绘得神龙活现,精彩纷呈。
 
    除沈括、陆游两人的记述外,当时大学问家邵伯温也对此事给与了极大关注。他在《闻见录》中记载:伪蜀孟昶以降王入朝,舟过眉州湖瀼渡,一宫嫔有孕,昶出之,祝曰:“若生子,孟氏尚存也”。后生子,今为孟氏不绝。
 
    沈括、陆游、邵伯温等人的记叙,是极为有力的佐证,说明“孟大王之遗孤”确有其事,首氏族人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。按常理和逻辑分析,李顺在性命攸关之际,化装潜逃,投奔本家亲戚,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。何况这个亲戚早已改名换姓,远在千里之外的世外桃源呢!
  
    由此可以看出,在北宋初年,从宋太祖通缉孟知孝,宋太宗镇压“孟大王之遗孤”李顺起义,宋真宗捕杀假李顺,到宋仁宗斩杀真李顺,大宋连续四任皇帝都在惦记此事,时间跨度长达72年。可以想象,宋仁宗捕杀李顺之后,肯定不会就此罢休,还会下令继续穷追李顺的家人,以斩尽杀绝。而对于李顺的家人,这不啻是晴天霹雳,意味着又一场灭族灾难的来临,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。其有效的办法,就是设法逃命。估计在当时,郴州首氏外出避难的,当不在少数。估计永州首氏就是此时迁徙过去的。如此一来,改名首姓的孟知孝、“孟大王之遗孤”李顺的后人们,被迫更加小心翼翼,深藏不露,忍辱求生。按照封建社会的祖制规矩,家族机密,单传长男,莫说外人,就是家族内部,也是噤若寒蝉。这就是为什么在有宋320年漫长岁月里,首氏渊源秘不示人、消失断代的真正原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八、释疑二
 
    北宋末年,世道大变。金兵南侵,徽、钦二帝被掳,康王泥马渡江,南宋定鼎。尽管仍是大宋江山,毕竟时过境迁,首氏的生存危机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。孟知孝的后人于是恢复了孟姓,为感激南川公护族之恩,遂将其奉为始祖,并将他的《自述》和诗文收录谱牒中,以纪念那段痛苦不堪的家族历史。这就是为什么炎陵保定《孟氏家谱》的谱头与郴州《首氏家谱》的谱头都记载有“葭萌”的原因。但孟知孝的后人是什么时候,是全部还是其中一部分恢复了孟姓,尚待进一步考证。而“孟大王之遗孤”李顺的后人们,则依然对大宋王朝保持高度戒备,仍旧隐姓埋名,不敢造次。但在生存环境已然宽松、全国官方修志、民间修谱的大趋势下,首姓族人也开始编修家谱。毕竟性命攸关,因此,关于首氏渊源部分,只能“瞒天过海”,写得特别隐晦而简略。而且家谱编修完毕,一律手抄,由家族各房长老妥善保管。
 
    宋末元初,社会剧烈动荡,为避战乱,人们流离失所、四处颠沛。首氏家族自然无法幸免。知晓本族渊源的家族核心成员,以及他们负责保管的珍贵家谱,一个一个消失在乱世中。元朝肇基,社会又趋平稳。曾在南宋朝廷任职、对首氏渊源略有所知,却知之甚少的盛公一族,辗转安家永州,重新开始记叙本族事务。这就是永州《首氏家谱》出笼的原委。说首氏改名始于盛公之孙尊成公,显然与盛公的自序不符,恐怕这又是首氏自我保护、迷惑外界的一枚烟幕弹。尽管这部家谱已经很不靠谱,但它毕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《首氏家谱》,里面还是依稀保留了首氏渊源的相关记载,这就显得弥足珍贵。正是由于盛公的记载,为我们今天研究首氏渊源提供了一把解密钥匙。
 
    让人疑惑的是,原本居住在永州的首氏族人,他们又到哪里去了?是悉数迁往广西,还是融入了强势的盛公一族呢?这有待于进一步考究。
 
九、释疑三
 
    作为首氏发祥地的郴阳首家,其家谱记载之源流,远不如永州清晰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细细查阅郴州《首氏家谱》,里面记载了六世孙首文怡、九世孙首一英分别写的“序言”,读后令人恍然大悟。现分别抄录如下:
 
    吾家世居永丰乡,历元至今,丁粮递增而谱牒未具。宜及今而创为草稿,亟亟也显,余屡言之。而或以为不必,而或则以为可缓。吾不知其所谓可缓不必者何谓也!今年春,余因缀集辛公以来若祖宗暨各房子姓生卒祭葬,勒为一书。虽语焉未详,要使后之续修家谱者有所考焉。元失原本,大雅宏达,亦因仍之易;而维余今日之创稿,则独征其难也。
     
    明万历三年秋月 六世孙文怡书于贻谷轩。
  
    九世孙首一英有两篇序言,作于明崇祯壬申年(1632)冬月,皆同时所作。他写道:
 
    英于万历乙卯抵衡应试,访于新塘,询其源流,适有七世祖告予曰:“尔虽居郴,其实本吾一家也。元至正间,祖受九生三子,曰富曰定曰康,声名丕著,为工部郎。簪缨济美,振耀一时,云云”。嗣归家,检阅房祖文怡公谱稿遗笔,历历可证也。
 
    又称:但念谱牒经岁不修,后将无从考证。奈公众并无积贮,不得不纠集族长,酌捐银谷,买备纸张,复沿门开载,考其事迹,抄成家谱二本。
 
    原来如此!与永州首氏家谱相类似,郴州首氏家谱原本,已经在元末乱世中丢失。而新的家谱,系比永州首氏家谱还要晚260年,六世祖文怡公于明万历三年(1575)依据辛公一族的记录或口述,逐家登记,重新编排而成的。其中免不了文怡公自作主张的发明创造。所以,文怡公才感叹道:“维余今日之创稿,则独征其难也”。而一英公在衡州应试,又误听了那边七世祖的话,本来衡阳首氏是从郴州迁过去的,反以为郴州首氏是从衡阳迁过来的,以致一错再错!
 
    这就是为什么郴州《首氏族谱》那么离谱的根源所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十、结论
 
    至此,首氏之渊源,算是理清了基本眉目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:
 
    一、首氏的确是由孟姓改姓而来的。最初是后蜀国孟知祥、孟知孝兄弟俩的共同计谋。后由南川公孟知孝决策实施。改姓的具体时间是在宋太祖乾德四年(966)。改姓的真正原因是遭到宋太祖通缉,性命攸关,被迫而为;
 
    二、“孟大王之遗孤”事出有因。北宋著名农民起义军首领、大蜀国皇帝李顺当年在宋军合围成都时,很可能成功地化装逃脱,他的避难隐居之地很可能就是郴州苏仙区首家寨。因此,现在郴州首氏很可能有他的后裔;
 
    三、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,各地现有《首氏族谱》的确存在重大疏漏和错误。
 
    但是,若论彻底破解首氏渊源,则为时尚早。一来以上初步结论是在前人记载的基础上,逻辑推理得出的,缺乏关键有力的佐证。二来调查的范围和深度有限。有些最应该去的地方,如孟知孝的连襟谭进颇老家、也即孟知孝两位孙子孟世琦、孟世珍最初改为首姓并落脚的地方茶陵云阳、安仁,还是调查空白;广西、四川等地首氏的调查,还应更加深入细致等等。这样,或许还会收集到一些佐证资料,对最终破解首氏渊源提供更大的帮助。
 
    另外,在曹操墓的纷争中,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采用DNA比对方法,以现代曹姓族人与曹操墓中的生物检材相比对,从而确认曹姓渊源关系。这种以科学手段来验证古今亲缘关系,无疑是最有效、最可靠的方法。我们已将首氏列为重点检测对象。虽然不能指望它能够解决首氏渊源的全部疑难问题,但至少可以确认首、孟二姓之间的血脉亲缘关系,并为解决“孟大王之遗孤”这一困扰史学界的千年历史悬案提供科学依据。这项活动正在开展中,我们期待着。

   2014年3月10日
  
    版权声明:本文系郴州网独家稿件,版权为郴州网所有。欢迎转载,请务必注明出处(郴州网)及作者,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芈心都郴与楚国设苍梧郡封君郴县
《湖广图经志书》中记述临武的几点失误
湖南考古为改写中国乃至世界远古历史提供了重要素材
清同治《桂阳直隶州志》中几个记述临武的问题
试说临桂古道古临武段
白名单无效代码
请前往畅言官网重新注册
推荐信息
18/08/19芈心都郴与楚国设苍梧郡封君郴县
18/08/14《湖广图经志书》中记述临武的几点失误
18/07/26清同治《桂阳直隶州志》中几个记述临武的问题
18/07/09试说临桂古道古临武段
18/07/06为郴州申报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”另辟蹊径——拨开裕后街的迷雾 打造乾嘉古城区
18/07/06义帝都郴与楚设苍梧郴县
18/06/30临武县东西向﹙宜章—临武—蓝山﹚古道概述
18/06/23古韵舂陵
18/06/23临武书院知多少?
18/06/20解读新田县三块古碑刻
首姓传奇
来源:郴州网 作者:刘专可 发布于:2014/3/14
一、前述
 
   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。研究表明,远古时期,氏与姓是分别表述的,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态。氏要早于姓而产生。氏,形成于母系社会,是以母系亲属为纽带形成的族群、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称号,其特征是族群、部落和部落联盟名称的统一性、固定性及连续性,而个体名称则表现为偶然性、随意性及独特性。而姓的产生,标志着父系社会的形成和母系社会的瓦解,是以父系宗亲为核心组成的家族和家族集团的称号,其特征是族群姓氏和个体姓氏的一致性和传承性相统一。一般来说,氏,只表示族群、部落或部落联盟,不表示个人;姓,则兼而有之,既是表示血脉亲缘关系的家族符号,又是个人身份的标记。姓的普遍使用,是人类自身成熟发展的产物,也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。人类由氏向姓的转换,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。氏的启用始于何时,已难以考究,但肯定是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。笔者以为,它不会早于传说中的燧人氏,也不会晚于伏羲氏。而姓的使用,当在农耕文明崛起之时,即神农氏时期,迄今一万年左右。我国大约在神农氏的末代君主炎帝和轩辕氏黄帝逐鹿中原时,已经基本完成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,如黄帝姬姓,炎帝姜姓。当此之时,氏的社会功能已逐渐被姓所取代,姓氏二字的内涵趋于统一。因此,我国的姓氏文化,在五千年前就已经高度发达起来了。
 
二、缘起
 
    癸巳年季夏,有首昭金者,贸然来访,交谈之后,得知其正为首氏源流发愁。首昭金先生是1958年生人,幼而失怙,率直憨厚,虽读书不多,却凭着一股霸蛮精神,十余年来,自费追寻首氏源流。北上湖北恩施、岳阳、长沙,西溯四川、广西、常德、永州,东涉江西吉安、萍乡,醉心收集有关首氏家族资料,所得颇丰。他将各地搜集的《首姓家谱》,辑成一摞资料交付于我,希望我能够帮助他释解疑惑。素昧平生,慕名而来,我自然诚惶诚恐。他的突然造访,又勾起我对一段陈年往事的回忆: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我参与文化部组织的收集“民间故事、诗歌、戏曲三套集成”活动,走访中,有一位爱好文史、与首家有姻亲关系的陈姓老人告诉我:首姓原本姓孟。首改孟姓,其中的故事很曲折、很精彩。当时还给了我一份资料,是《首氏族谱》中关于五代后蜀国皇帝孟知祥的弟弟孟知孝以为“其兄僭篡不义,羞以为伍,改孟姓为首姓”的记载。可惜当时我一来年轻,二来资料缺乏,回来仅将资料归档,并没有重视它。可在心里却念念不忘。这次旧事重提,加深了我对此事的关注。既感动于首昭金先生为弄清“我是谁”、“我从哪里来”这一人之本源问题而始终锲而不舍,以一己之力,不惮艰辛,奋力求真的诚挚精神,又深切感受到他背后的首姓族人的殷切期望,何况于我也是一次学习历史文化、深入社会实践的良机,岂敢再失?遂答应尽力而为之。之后,首昭金先生及其族人又多次邀我,深入其故居山寨及周边首姓、孟姓村寨进行实地调查。经过一段时间考察,直觉告诉我,首姓源流是中国历史文化、社会演绎的一座大金矿。
 
    于是,我放下手头的活计,集中时间和精力,对首姓源流进一步展开调查研究。随着资料的不断堆积和实地调查的深入,结合查阅相关历史文献,我对首姓源流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。窃以为,在中国姓氏大家庭中,首姓恐怕是一个最为特殊、最为神秘、最具故事、最具传奇色彩的姓氏。深入研究和最终弄清首氏源流,对破解我国五代至北宋初期纷繁复杂的历史之谜和姓氏文化演变,无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
 
三、破题
 
    就现有资料看来,首姓源流具有特殊性、神秘性、传奇性,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 
    其一,源流短。在宋朝以前,我国尚未发现首姓族人。北宋时期编撰、流传甚广、记载有508个姓氏的《百家姓》里,不见首姓记载。南宋著名史学家 郑樵 所撰、收录2255个姓氏的《 通志 ·氏族略》里,也没有记载首姓。甚至2010年远方出版社最新出版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任顾问、张明林先生主编、众多专家学者参与、文图并茂、洋洋12大本的《中华姓氏通史》,也无首姓的片言只语。这说明首姓是一个稀少而鲜为人瞩目,也就鲜有人去研究的姓氏。作为族群,与中国其他动辄具有数千年、承续清晰的姓氏相比,首姓一族宛若“横空出世”,族谱记载对其源流语焉不详,简约笼统,甚至讳莫如深;迁徙路线跨代断续,互不统属,显得扑朔迷离,难怪后人研究起来,犹如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”。
 
    其二,分布窄。现在的首姓家族,主要居住在湖南、四川和广西三省。就人口而言,湖南多于四川,四川多于广西。湖南的首姓主要居住在郴州、永州、常德、长沙、岳阳等相对狭小的区域。资料统计,全国首姓人口大约有三万余人,而郴州首姓人口就占了1.2万,将近40%,是首氏族群最大的聚落。郴州首姓又相对集中居住在苏仙区白露塘、许家洞、望仙镇以及资兴市州门司、彭市、清江等地,大小自然村落200余处。清光绪《郴州直隶州乡土志·卷上·氏族》称:首氏始祖辛公,元至正时由衡州东阳渡徙永丰乡大湾头。为郴望族,至今传二十五世。永州江永、江华等地有首姓3200余人,广西恭城、临桂、富川等地首氏系郴州、永州首氏的分支,约有近4000人;重庆大足、梁平,四川江油、达州、松潘等地有首姓约6000余人,其他首姓族人散居广东、湖北、江西、贵州等地。2008年,四川汶川发生“5.12”大地震,郴州首氏族人听说大竹、江油等地首氏村落灾情严重,亲情所系,立马自发组织首氏慰问团,号召族人捐钱捐物,千里迢迢赶赴灾区慰问。由于素未谋面,双方约定以家谱中的字辈排行相认。下车伊始,这边称:一元逢士裔;对方答:永启焕成章。两边的字辈排行竟然完全一致。双方一拥而上,握手拥抱,场面相当动人。临走之时,郴州慰问团有的成员见灾区族人生活特别困难,除捐献的钱物之外,还当场将自己身上穿的衣裤脱下来送给了前来送行的贫困灾民,诠释了“血浓于水”的真切含义。
 
    但据湖南长沙、岳阳、常德,江西新余、吉安等地首姓家谱记载,其源流相通,但字辈排行却与郴州、永州首姓完全不同,是否同宗,尚待考证。
 
    其三,谜团多。谜团之一,民族归属复杂。郴州首氏,同源同宗,却既有汉族,又有瑶族;永州首氏与郴州首氏同宗,亦为瑶族;广西首氏系永州首氏分支,却为壮族;而四川首氏系郴州首氏分支,却既有汉族,又有藏族。更为离奇的是,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言:“天竺四姓有首氏”;现代姓氏文化学者窦学田著《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》也如是称,言下之意,似乎首姓是从印度迁徙来的;谜团之二,族谱“不靠谱”。永州江永《首氏族谱》系元至正元年编修的,其旧序称:吾族祖籍郴县,宋末尊成公来藉永明。表明永州首氏源于郴县。但据郴州苏仙区(原郴县)金田《首氏族谱》记载:首氏始祖辛公,元至正时由衡州东阳渡徙永丰乡大湾头。如其所言,则永州首氏迁徙之时,郴州尚无首姓族群,这岂不怪哉?细查,郴州《首氏族谱》系明万历年间编修的,比永州族谱足足晚了260余年。永州《首氏族谱》编修的年代要早于郴州,年代越早,其可靠性、还原性应更大。说明郴州《首氏族谱》的源流记载存在问题;谜团之三,断代时间长。所有《首姓族谱》,都提及五代后蜀国皇帝孟知祥、孟昶父子俩为其先祖。但孟昶于北宋乾德三年(965年)投降宋太祖,被封为秦国公,很快暴病而亡之后,在大宋300余年的漫长时间里,首氏深藏不露,蛰伏不显,瓜瓞不续,踪迹难觅,偌大一族人群仿佛悉数世间蒸发,直至宋末元初,才突然出现盛公、尊成公、辛公的相关记载,诸公从何而来,甚为蹊跷;谜团之四,姓氏源流颇具传奇色彩。郴州《首氏族谱》载:五代后唐同光二年(924)邢州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,因据蜀称制。封其弟葭萌于汉中为苴侯。葭萌心以知祥据蜀为不义,因别姓异族。念孟仲叔季,孟乃居首,因别姓为首氏。而永州《首氏族谱》载:尊成公讳子首,由进士官评事,总阅天下章奏,名位显赫,未有为斯之盛。奈天不祚宋,主忧臣辱,加有所逼,尊成公不得已于宋末元初而徙于湖南郴州,以字为氏,所由易孟而姓首也。这两段记载,都具有浓郁的故事情节,说明首氏得姓,颇为传奇;谜团之五,“孟大王之遗孤”。除家谱记载之外,在郴州首姓族人中,还盛传他们是“孟大王之遗孤”。所谓“孟大王”,系指后蜀国末代皇帝孟昶,而“遗孤”,是指北宋初年川陕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李顺。这就牵涉到北宋初年著名的王小波、李顺起义,以及李顺当时究竟是被杀害还是潜藏起来了的一段历史千古传奇。这里暂且按下,后面再谈。
 
四、解题一
 
    关于首姓这三个方面的特点。笔者认为:
 
    其源流短、分布窄问题,是历史使然。文献记载,首姓最早见诸于元代史学家马端临的《文献通考》:首姓,列入奇姓篇。清嘉道间著名学者张澍所著《姓氏五书》明确指出:首姓源于宋朝。而最早关注、研究首姓的,当属明代著名学者凌迪知。他于万历年间编撰《万姓统谱》,其中收录古今姓氏3700个。对于首姓,他写道:首见《姓苑》,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为苴侯,后以为氏。明确指出,首氏得姓,源于后蜀国孟姓一脉。即便从后蜀国第一代皇帝孟知祥于明德元年(934)登基算起,迄今也不过1080年,故其族群发展、迁徙均受到时空限制。
 
    其民族归属复杂问题,多是政府行为和少数族人自我选择所为,与首姓源流无关。至于说首姓来自“天竺”,更是天方夜谭,不足为信。但也不排除这是首氏为自我保护而对外释放的一枚烟雾弹。
 
    其真正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的,就是首姓从何而来?在有宋300余年时间里,他们隐匿何处?“孟大王之遗孤”又是怎么回事?解答出这些问题,首姓源流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 
    关于“首姓从何而来”的问题,永州江永《首氏族谱》收录了一篇盛公亲自写的“旧序”,其中有段话颇耐人寻味,现抄录如下: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余郴阳人也,去永邑数百里许。平时披览舆图,颇知大概。究竟方土人物,得之于仿佛间。今皇上御极之二年,时余在京供职。恭膺简命,振铎斯土,于是扣舟而来。过洞庭,历星沙,越衡岳,逾月抵道州河畔,将次入境,见其山川秀雅过于寻常,信乎天地清淑之钟毓,必有世家大族卜庐其间。及莅任后,葱葱郁郁满宫墙,不禁喟然叹曰:噫欤休哉!近于兹四载矣,两监邑试,而拔前茅者,辄多同姓。初未计同宗然否,因忆大父之言曰:吾族自青齐来郴,转徙他处者,所在多有。或相值忽,以路人视之可耳。余拳拳志焉而不忘。一日,有处士怀升者,仪容端雅,不事边幅,旷达人也。挟宗谱而来,请曰:宗以族得民,先人由郴阳析族聚居其邑,念有五世,顾先生殊玉,以增光宠。原授而观,噫噫之非特同姓,抑且同宗,本源履历见乎传世,行次见乎文详。盛公何许人也?家谱介绍:盛公位登进士,由户部主事出仕三楚衡阳牧,经览全州金车揽村,爱其山清水秀,遂有志于斯而筑迹焉。后尊成公宋末进士,职授评事。
 
    尊成公是盛公之嫡孙,因此,盛公是南宋时人无疑。又根据盛公自序分析,按古代18岁为一代,则尊成公在南宋末考取进士时,盛公应不小于54岁。而宁宗以后,南宋朝只承续了55年,何况南宋最后几年,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,风雨飘摇,国土沦陷,哪还有心思去开科取士?因此,盛公所谓“今皇上御极之二年”,应该是宋宁宗登基的第二年,即南宋庆元二年(1209)。盛公这篇“自序”非常珍贵,当世之人所记当时之事,可信度很高。它传递出以下几个关于首氏源流的重要信息:一、郴州是首姓的大本营。除永州首氏外,广西首氏是永州首氏的分支,其宗祠对联称:析族自郴阳,溯遥遥遐宙,举孝兴廉,代传科第;迁居来营浦,看密密连支,左昭右穆,仍共本源。四川首氏,其家谱扉页上直接书为“郴阳世族”。说明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首姓,是由郴州迁徙过去的;二、在盛公之时,永州就有了首姓族人,而且已经繁衍了五代人。也就是说,在北宋末年或南宋初年,郴州首氏就有族人迁往了永州。那么,郴州作为首姓的大本营,繁衍生息的时间应更早;三、盛公亲见“本源履历”,说明在当时,首氏已有记载完备的族谱。
 
    如此看来,永州《首氏族谱》称盛公、尊成公是其开基始祖,其实也很不靠谱。
 
五、解题二
 
    弄清首氏源流,从古到今,一直是首氏族人的愿望。郴州首氏在民国时期续修家谱时,曾请对家谱姓氏颇有研究的湘籍著名学者曹典球先生为之考据。
  
    曹典球(1877-1960),字籽古,号猛庵,长沙人,当代著名政治家、教育家。早年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,与毛泽东的岳父、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(字怀中)及徐特立是好友和同科秀才。参加戊戌维新运动。后任教湖南高等实业学堂,创办矿业、土木、机械、化学、铁路等工科专业。辛亥革命后,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、北京政府教育部秘书。1916年回长沙参加反袁斗争,次年任湘雅医学院董事长。1926年任湖南教育司长。1931年后任湖南省教育厅长兼湖南大学校长。1934-1935年代理湖南省政府主席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。1949年参加长沙和平起义,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、省政协常委、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。有《猛庵诗文集》行世。
 
    曹典球先生受首氏之嘱托,对首氏源流进行了一番考究,并为新修的《首氏族谱》作序。现全文抄录如下:
 
    首之为姓,郑樵《通志·氏族略》未载。王应麟《姓氏急就篇》亦缺焉。惟明凌迪知《古今万姓统谱》则列有首谦者,叙其受姓之源,云:见《姓苑》,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为苴侯,后以为氏。案:《姓苑》有二本。一为宋承天著,其书久佚。惟郑樵引用之;一为宋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著录本,不著撰者名,陈氏意为唐人所作。今亦已佚。凌氏所引,当即陈氏著录之本。然则首之受姓在唐时已有称之者矣。惟是蜀王封弟葭萌为苴侯,事在周显王时,见诸晋常璩《华阳国志》。今郴州首氏谱源误以为葭萌为五代孟知祥之弟,且谓“葭萌心以知祥据蜀为不义”,因别姓为首氏,则诚有令人大惑不解者。窃当以鄙意臆断之。或者首氏本苴侯之裔,五代时有孟氏,因避蜀难而易姓为首者,后之子孙知其始迁之祖,原出于蜀,见《姓苑》所载,遂传。会葭萌为知祥弟,亦未可知。且别子为祖之义,吾国宗法所最崇者也。郴州首氏生长播迁之中,处艰危之会,数典不忘祖,当时必有先人口说,流传勿替,以昭示其孙曾者。不然,湘之于蜀,迢趋数千里,使其先非蜀人,又何庸造此臆说?明非土著,又孟知祥割据一方,并无勋门郡望可资攀附,使其先果无易姓避难之事,实又何必故为援引,以列诸家乘之中?是孟易姓为首一事,误以葭萌为知祥之弟又为一事。口传之说,盖犹是箕子明夷之志,无足怪也。况闻四川亦有首姓,宗支颇繁,然则湘中之首为孟氏易姓之后,而四川之首则为苴侯之后,或不大谬。余友胡君适之,尝善搜藏诸姓家谱,以作史料。余颇与同嗜。异日或觅得四川首姓家谱,与郴州首姓谱源互相对照,以释此不解之惑,则更为厚幸。余昔侍先君德斋公,承铎郴州十有三年,于首氏闻人过从甚密。逾三十四载,始获重游兹土,晤首君逊三,方从其(太)尊人仪九先生督修谱牒,嘱以一言为赠,既重首氏秉持旧德,独闷幽光;又敬其于万方多难之时,益隆此敦本明伦之举,诚足以风示末俗,为我邦族光乃。不顾谫陋,略举所知,述其大凡于辨证传闻之辞。或有一当,将来首氏日益光大,于其湘蜀迁宗,渊源本来,再详加搜实,以昭悯慎,则予日望之矣。是为序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湖南省政府委员 兼教育厅厅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现任行政院参议 长沙曹典球拜撰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年一月一日
 
    曹典球不愧为著名学者,他将葭萌事迹考证出来,以说明首氏源流与葭萌无关。但他同时表示:首改孟姓,或许有之。值得注意的是,文中提到了当时文坛巨匠胡适之。他们是否一起探讨过首氏源流呢?这是极有可能的。若此,首氏源流得到当时国内一流学者的关注,其幸莫大焉,也说明首氏源流的确值得探究。只可惜受制于种种客观因素,他们无法深入下去,也就无法破解首氏源流之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
六、解题三
 
    首改孟姓,究竟谁是始作俑者?首昭金先生提供的资料里,多种版本《首氏族谱》,其中都提到“葭萌”其人。炎陵孟姓族谱里收录了的半截《南川公自述》。稍作浏览,我觉得,它很可能就是破解首氏源流之谜的关键。
 
    癸巳年岁末,我与湖南省博物馆姓氏源流调查小组余斌霞老师一行3人、首昭金及其族人一行8人,专程赶赴炎陵保定孟家,查看他们的家谱,重点将“南川公自述”一文完整收录。现抄录如下:
 
    余系出兖州邹邑,仕籍山西晋阳。唐僖宗赐进士第,授校尉。至后唐庄宗时,奉征灭蜀,封夔庆诸路节度使。兄祥封蜀王,余官大司马、大将军。讵兄杀监军李严,据蜀称帝,僭号明德。后唐长兴元年,进余南川公爵。纪元三十有九,兄毙。侄昶嗣,奢淫无度。知不能承家继统,遂弃官挈眷,依荆南秦王高季兴。亦无赖之辈,拦截江湖,劫夺客商。弃而上游之楚,依周行逢。转荐楚王马殷部下,与谭进颇同专都宫阃。颇封左殿大将军,余不果所就。及殷毙,其三子希范嗣。铸之铜柱,铭祖汉伏波平南功德,役民溪州,刻沉香八龙,自居中为一龙,名九龙殿。疏贤拒谏,斩弟希广。适进颇家书至,报母病父丧,乞假归。王不许。遂脱冕而去。余子如虎婚联姻娅,嘱孙世琦世珍送行。有司诉颇擅离军局。王怒,亲率重兵追讨。余闻,飞骑并日,至康乐,语颇曰:“王师至,不预为备乎?”对曰:“为臣不忠,就戮为孝。”手啮血书,自陈无叛意,而刎。王追至云阳,闻而泣曰:“丧我一股肱,予实不智”。班师回朝。予即嘱孙等暂留云阳。王至城,被朗州二王兄希萼杀王于浔阳门外。群臣策立希崇。讵萼攻城甚急。崇畏势而投唐。城中鼎沸。次男如虎乘机挈眷逃至湘潭。不幸露宿病亡,葬东雾山。余至朱亭,闻国大变,即返骑退隐云阳。后周广顺元年,南唐边镐取湘潭。萼已建治高垅,为马王城,被臣下徐威等执囚降唐。唐命刘言镇楚。镐弃城遁后唐。长兴元年,节度使刘言被监军王进逵灭之。进逵又为周行逢部下指挥潘叔嗣所杀,楚南始平。宋乾德四年(966),旨遣王全斌大军并蜀,知侄昶已奉丧请降。故嘱予若孙散处云阳、安仁。是年,周行逢卒。子保权嗣。衡州刺史张文表叛袭据潭州。保权投宋请救。宋遣慕容钊假道江陵,荆南高季冲纳款。旋获衡郡张文表,兼缉余父子。得潭州节度使周保权帐下指挥潘公叔嗣星夜预闻,潜行匿迹,以待时清。潦叙行实,手书示后,愿绍闻从前衣德,毋鄙余之颠踬尔。
 
    除这篇“南川公自述”外,其家谱中还意外惊喜地发现了南川公的一首诗,题为《弃蜀入楚临行题壁》,显然是南川公离开四川时所作。诗文如下:
 
    伯阳适西戎,孔子欲居阁。素有图南意,翱翔万里搏。古人远机兆,策马游边关。恣尔坠先业,吁予弃伪官。潜图密已构,成此祸福端。跋扈跳梁去,海天一何宽!守株唯待兔,巢破卵难完。不历仕途险,哪知蜀道难?上负托孤重,痛惜摧心肝!二子若遗弃,举圭日回环。松柏隆冬悴,然后知岁寒。濡墨五情塞,挥毫涕泉潸!
  
    说实话,这篇自序和诗,直看得我脊背发凉。它不但反映了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数十年的血雨腥风,也将“首改孟姓”的真实缘由全盘托出,告诉了后人。
 
    “南川公自述”及其诗,给我们提供了三条极其重要的信息:一、南川公系后蜀国皇帝孟知祥之弟孟知孝,也即《首氏族谱》里记载的所谓“葭萌”。“葭萌”是首氏后人为躲避朝廷追杀,假借战国故事,故意掩人耳目而释放的又一枚烟幕弹;只不过悠悠岁月、沧海桑田,一段原本清晰明了的家族历史,随着当事人、核心知情人的不断离去,加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,不断地衰减、变化,以致后人记忆与历史事实渐行渐远,真相难觅;二、首改孟姓,最早始于南川公及其孙子世琦、世珍;时间是北宋太祖乾德四年(966);原因也并非“葭萌视其兄僭篡不义”,而是因为受到宋太祖全国通缉,不得不作出隐姓埋名这一痛苦决定。而且,南川公念念不忘“以待时清”,即“愿绍闻从前衣德”。可惜北宋167年悠久岁月,早把南川公的耿耿意愿消磨殆尽。他恐怕已预见到这一结局,所以在有生之年亲自写下序言,以“手书示后”,希冀后人谨记,“毋鄙余之颠踬尔”。若不改姓,何来“颠踬”?其无奈之苦衷尽在不言中。三、南川公离开后蜀国和改姓之举措,应该是孟知祥、孟知孝兄弟俩起事前,为防不测,事先预作的安排。这从南川公“古人远机兆”、“潜图密已构”等诗句中可以看出。
 
    若果如此,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大智慧。孟知祥、孟知孝兄弟俩实在是聪明绝顶。而南川公更是性格刚毅、秉持大义、饱读诗书之人。正是由于他在万分危急时刻,果断作出了“孟改首姓”的正确决策,一家人才得以“瞒天过海”,成功地躲避了大宋王朝的严密追捕,化解了整个家族的“灭顶之灾”。此外,“孟改首姓”,还体现了南川公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。孟仲叔季,兄弟排行之中,孟乃首也。显然,南川公希望其后人“由首及孟”,牢记自己的孟姓本源。而且,也正是提前设了局,才会演绎出后来“孟大王之遗孤”这场令人拍案叫绝、唏嘘不已的精彩大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七、释疑一
 
    “孟大王之遗孤”,这个在首氏族人中盛传、令人匪夷所思、却又真实可信的千古历史之谜,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请听我娓娓道来:
 
    继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)降服孟昶、下令全国搜捕孟知孝之后,仅过了28年,即宋太宗淳化四年(993),原后蜀国爆发了大规模造反运动,即历史上著名的王小波、李顺农民起义。关于这次起义的背景、时间、过程、意义,史书已经备载,无需赘叙。只有李顺其人,与首氏族人扯上了不解的渊源关系。
 
    首氏族人称:孟昶降宋之际,将一怀孕三个月的李姓妃子许配给一名孟姓军士,放逐宫外。该李姓妃子产下一男婴,
 
    就是李顺。28年后,李顺长大成人,怀着国恨家仇,跟随王小波起义。王小波牺牲后,被推为首领,翌年率部攻下成都,建立大蜀国,称帝,宣布恢复孟姓,建元“应运”,铸“应运通宝”。宋太宗闻讯大惊,即派招讨使王继恩率诸路大军残酷围剿。李顺应对失策,起义不久归于失败。王继恩攻下成都,向宋太宗报捷邀功,称“斩获众多”,而对李顺的下落却支吾不清。其时,李顺已于乱军之中化装潜逃。以“打泷船卦”为掩护,辗转来到郴县首家洞,投奔堂兄弟。并改姓首,建立首家寨,在此隐居起来了。40年过去,到了宋仁宗景祐年间(1034-1038),李顺出游广州,被人告发,不幸为巡检使臣陈文琏捕获,严鞫验明,囚赴京阙伏斩。但李顺任凭严刑拷打,丝毫不肯吐露自己的藏身之地,也就使得官军无法加害他的家人。所谓“打泷船卦”,是指南方山高坡陡,河流顺势而下,水流湍急之处,谓之“泷”;能过“泷”的小舟,谓之“泷船”。过去,凡泷船启航,都要请人择时打卦,以保平安。这就催生了一批专靠此游走江湖、养家谋生之人。此类人等,官府自然很难监管得到。而从李顺千里奔亲逃命来看,他应该早就知道其堂兄改姓隐居这一情况。说明在孟氏家族内部,其信息渠道还是畅通的。   
 
    李顺之生死,是北宋时期轰动一时的悬案。《宋史》载:王继恩“复成都,获贼李顺,磔李顺党八人于凤翔市”。刘锡《至道圣德颂》则称:“李顺力屈势穷,藏于群寇,乱兵所害,横尸莫知,既免载于槛车,亦幸逃于枭首。”当时就有朝臣张舜卿奏言:“臣闻顺已遁去,诸将所获,非也”。怀疑王继恩虚报军功。但张舜卿的举报,遭到太宗怒斥:“平贼才数日,汝何以知之?徒欲害人功尔”。下令将张舜卿斩首,以封锁消息。面对太宗的高压,满朝文武不敢再提李顺这一话题。但“李顺没有死”的说法,却不胫而走,几乎尽人皆知。而朝廷也暗地里加紧了对李顺行踪的侦缉。20 年后,即宋真宗天禧元年(1017 年),有人称在岭南捕获了“蜀盗”李顺,但押送京师审讯后证实,此人并非李顺,而是广州平民李延志。审官初欲诛之于市,且打算广为宣传,组织百官庆贺。受到御史吕夷简反对:“是可欺朝廷乎?卒以实奏,由是忤大臣意”。于是只得将其偷偷杀之狱中。又过去20年,年近8旬的李顺终究没有逃脱大宋王朝的法网。说明朝廷对李顺的追捕一直没有松懈。
 
    李顺之生死,当时还引起了两位大名鼎鼎的学者关注。一位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;一位是南宋大诗人陆游。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载:蜀中剧贼李顺,陷剑南两川,关右震动。朝廷以为忧。后王师破贼,枭李顺,收复两川,书功行赏,子无间言。至景祐中,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,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,乃真李顺也,年已七十余。推验明白,囚赴阙,覆按皆实。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,不欲暴其事。但斩顺,赏文琏二官,仍阁门祗侯。文琏,泉州人,康定中老归泉州,余尚识之。文琏家有《李顺案款》,本末甚详。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,始王小博反于蜀中,不能抚其徒众,乃推顺为主。顺初起,悉召乡里富人大姓,令具其家所有财粟,据其生齿足用之外,一切调发,大赈贫乏;录用材能,存抚良善;号令严明,所至一无所犯。时两蜀大饥,旬日之间,归之者数万人,所向州县,开门延纳,传檄所至,无复完垒。及败,人尚怀之。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。沈括是北宋时期大科学家,治学严谨,他所记载的李顺被杀一事,即在当朝,且距时最近,又是亲见,当无虚讹。而陆游则对李顺当年是如何设法成功逃脱一事备感兴趣。他曾遍游巴蜀,广泛收集民间故事,而得李顺传说最多。他所撰《老学庵笔记》载:“及王师薄城,城且破矣,顺忽饭城中僧数千人以祈福,又度其童子亦数千人,皆就府治削发,衣僧衣。晡后,分东西两门出;出尽,顺亦不知所在。盖自髡而遁矣。明日,王师入城,捕得一髯士,状颇类顺,遂诛之,而实非也”;“蜀人又谓顺逃至荆渚,入一僧寺,有僧熟视曰:汝有异相,当为百日偏霸之主。何自在此?汝宜急去;今年不死,尚有数十年寿。”将李顺逃出的过程描绘得神龙活现,精彩纷呈。
 
    除沈括、陆游两人的记述外,当时大学问家邵伯温也对此事给与了极大关注。他在《闻见录》中记载:伪蜀孟昶以降王入朝,舟过眉州湖瀼渡,一宫嫔有孕,昶出之,祝曰:“若生子,孟氏尚存也”。后生子,今为孟氏不绝。
 
    沈括、陆游、邵伯温等人的记叙,是极为有力的佐证,说明“孟大王之遗孤”确有其事,首氏族人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。按常理和逻辑分析,李顺在性命攸关之际,化装潜逃,投奔本家亲戚,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。何况这个亲戚早已改名换姓,远在千里之外的世外桃源呢!
  
    由此可以看出,在北宋初年,从宋太祖通缉孟知孝,宋太宗镇压“孟大王之遗孤”李顺起义,宋真宗捕杀假李顺,到宋仁宗斩杀真李顺,大宋连续四任皇帝都在惦记此事,时间跨度长达72年。可以想象,宋仁宗捕杀李顺之后,肯定不会就此罢休,还会下令继续穷追李顺的家人,以斩尽杀绝。而对于李顺的家人,这不啻是晴天霹雳,意味着又一场灭族灾难的来临,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。其有效的办法,就是设法逃命。估计在当时,郴州首氏外出避难的,当不在少数。估计永州首氏就是此时迁徙过去的。如此一来,改名首姓的孟知孝、“孟大王之遗孤”李顺的后人们,被迫更加小心翼翼,深藏不露,忍辱求生。按照封建社会的祖制规矩,家族机密,单传长男,莫说外人,就是家族内部,也是噤若寒蝉。这就是为什么在有宋320年漫长岁月里,首氏渊源秘不示人、消失断代的真正原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八、释疑二
 
    北宋末年,世道大变。金兵南侵,徽、钦二帝被掳,康王泥马渡江,南宋定鼎。尽管仍是大宋江山,毕竟时过境迁,首氏的生存危机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。孟知孝的后人于是恢复了孟姓,为感激南川公护族之恩,遂将其奉为始祖,并将他的《自述》和诗文收录谱牒中,以纪念那段痛苦不堪的家族历史。这就是为什么炎陵保定《孟氏家谱》的谱头与郴州《首氏家谱》的谱头都记载有“葭萌”的原因。但孟知孝的后人是什么时候,是全部还是其中一部分恢复了孟姓,尚待进一步考证。而“孟大王之遗孤”李顺的后人们,则依然对大宋王朝保持高度戒备,仍旧隐姓埋名,不敢造次。但在生存环境已然宽松、全国官方修志、民间修谱的大趋势下,首姓族人也开始编修家谱。毕竟性命攸关,因此,关于首氏渊源部分,只能“瞒天过海”,写得特别隐晦而简略。而且家谱编修完毕,一律手抄,由家族各房长老妥善保管。
 
    宋末元初,社会剧烈动荡,为避战乱,人们流离失所、四处颠沛。首氏家族自然无法幸免。知晓本族渊源的家族核心成员,以及他们负责保管的珍贵家谱,一个一个消失在乱世中。元朝肇基,社会又趋平稳。曾在南宋朝廷任职、对首氏渊源略有所知,却知之甚少的盛公一族,辗转安家永州,重新开始记叙本族事务。这就是永州《首氏家谱》出笼的原委。说首氏改名始于盛公之孙尊成公,显然与盛公的自序不符,恐怕这又是首氏自我保护、迷惑外界的一枚烟幕弹。尽管这部家谱已经很不靠谱,但它毕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《首氏家谱》,里面还是依稀保留了首氏渊源的相关记载,这就显得弥足珍贵。正是由于盛公的记载,为我们今天研究首氏渊源提供了一把解密钥匙。
 
    让人疑惑的是,原本居住在永州的首氏族人,他们又到哪里去了?是悉数迁往广西,还是融入了强势的盛公一族呢?这有待于进一步考究。
 
九、释疑三
 
    作为首氏发祥地的郴阳首家,其家谱记载之源流,远不如永州清晰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细细查阅郴州《首氏家谱》,里面记载了六世孙首文怡、九世孙首一英分别写的“序言”,读后令人恍然大悟。现分别抄录如下:
 
    吾家世居永丰乡,历元至今,丁粮递增而谱牒未具。宜及今而创为草稿,亟亟也显,余屡言之。而或以为不必,而或则以为可缓。吾不知其所谓可缓不必者何谓也!今年春,余因缀集辛公以来若祖宗暨各房子姓生卒祭葬,勒为一书。虽语焉未详,要使后之续修家谱者有所考焉。元失原本,大雅宏达,亦因仍之易;而维余今日之创稿,则独征其难也。
     
    明万历三年秋月 六世孙文怡书于贻谷轩。
  
    九世孙首一英有两篇序言,作于明崇祯壬申年(1632)冬月,皆同时所作。他写道:
 
    英于万历乙卯抵衡应试,访于新塘,询其源流,适有七世祖告予曰:“尔虽居郴,其实本吾一家也。元至正间,祖受九生三子,曰富曰定曰康,声名丕著,为工部郎。簪缨济美,振耀一时,云云”。嗣归家,检阅房祖文怡公谱稿遗笔,历历可证也。
 
    又称:但念谱牒经岁不修,后将无从考证。奈公众并无积贮,不得不纠集族长,酌捐银谷,买备纸张,复沿门开载,考其事迹,抄成家谱二本。
 
    原来如此!与永州首氏家谱相类似,郴州首氏家谱原本,已经在元末乱世中丢失。而新的家谱,系比永州首氏家谱还要晚260年,六世祖文怡公于明万历三年(1575)依据辛公一族的记录或口述,逐家登记,重新编排而成的。其中免不了文怡公自作主张的发明创造。所以,文怡公才感叹道:“维余今日之创稿,则独征其难也”。而一英公在衡州应试,又误听了那边七世祖的话,本来衡阳首氏是从郴州迁过去的,反以为郴州首氏是从衡阳迁过来的,以致一错再错!
 
    这就是为什么郴州《首氏族谱》那么离谱的根源所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
十、结论
 
    至此,首氏之渊源,算是理清了基本眉目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:
 
    一、首氏的确是由孟姓改姓而来的。最初是后蜀国孟知祥、孟知孝兄弟俩的共同计谋。后由南川公孟知孝决策实施。改姓的具体时间是在宋太祖乾德四年(966)。改姓的真正原因是遭到宋太祖通缉,性命攸关,被迫而为;
 
    二、“孟大王之遗孤”事出有因。北宋著名农民起义军首领、大蜀国皇帝李顺当年在宋军合围成都时,很可能成功地化装逃脱,他的避难隐居之地很可能就是郴州苏仙区首家寨。因此,现在郴州首氏很可能有他的后裔;
 
    三、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,各地现有《首氏族谱》的确存在重大疏漏和错误。
 
    但是,若论彻底破解首氏渊源,则为时尚早。一来以上初步结论是在前人记载的基础上,逻辑推理得出的,缺乏关键有力的佐证。二来调查的范围和深度有限。有些最应该去的地方,如孟知孝的连襟谭进颇老家、也即孟知孝两位孙子孟世琦、孟世珍最初改为首姓并落脚的地方茶陵云阳、安仁,还是调查空白;广西、四川等地首氏的调查,还应更加深入细致等等。这样,或许还会收集到一些佐证资料,对最终破解首氏渊源提供更大的帮助。
 
    另外,在曹操墓的纷争中,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采用DNA比对方法,以现代曹姓族人与曹操墓中的生物检材相比对,从而确认曹姓渊源关系。这种以科学手段来验证古今亲缘关系,无疑是最有效、最可靠的方法。我们已将首氏列为重点检测对象。虽然不能指望它能够解决首氏渊源的全部疑难问题,但至少可以确认首、孟二姓之间的血脉亲缘关系,并为解决“孟大王之遗孤”这一困扰史学界的千年历史悬案提供科学依据。这项活动正在开展中,我们期待着。

   2014年3月10日

(责任编辑:首昭福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